“就是这里,我当时就是从这条小路走出去拍照的!”今天,在位于北外滩的河滨大楼河滨会客厅,当澳大利亚籍摄影师迈克·埃默里(Mike Emery)看到国际客运中心提供的上世纪80年代的码头照片,一下子确认了45年前的下船点。
1980年2月,23岁的迈克受雇于一艘美国邮轮随船来到中国,先后到访天津、北京、上海等地,并用彩色胶片相机拍摄了大量街景照片,记录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社会面貌。2020年,他的摄影集《中国1980》在北京出版。当前,影集中的部分作品正在上海展出,其中包括摄于北外滩的照片。
现场,北外滩居民、摄影爱好者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,帮助迈克确认精准的拍摄地点,而他的照片也触发了人们的回忆。在迈克看来,照片是历史的承载,这些照片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,也给每个人提供回顾自身经历的契机,让人们有能力把去伪存真的故事讲给下一代听。
找到下船点
刘恩惠提供了当年国客中心的照片,帮助迈克回忆。
1980年迈克在北外滩下船后拍摄的第一组照片,一名外籍船员在外白渡桥上溜冰。
迈克当年是从哪个港口踏入上海的?这是他此行想了解的问题。
1980年,迈克和350名美国游客共同搭乘邮轮来到中国。该船是最早一批航行在中国海岸的美国邮轮之一,船上的人都没来过中国。在天津上岸后,大家坐火车去了北京,后来又来到上海,每个地方的行程只有两三天。在上海刚下船时拍的一组照片,记录下一名外籍船员穿着溜冰鞋从码头滑向街头的过程,其中一张摄于外白渡桥上。大家由此推断,这艘船应该就停靠在附近。
“迈克应该就是从现在的国客中心下船的。”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刘恩惠说,他查阅了当时的档案,十六铺码头、公平路码头都不通外籍邮轮,只有国客中心能靠泊。但当他给迈克看摄于1986年的写着“上海”大字的客运大厅外景照时,迈克却摇头表示“对这个地方没有印象”。于是,他又打开一张从浦东方向拍来的远景照,迈克还是无法确认。直到他展示了一张当年码头区域照片,指着太平路说这是游客下船入境的必经之路时,迈克马上回应,这正是他下船后走过的路。
迈克翻出一张1980年在北外滩区域拍下的,一群正放学回家的孩子站在马路转角“观察”他的照片。 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
郭奇章向迈克介绍北外滩区域的书报亭。 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
“我走出去后,就拍了这张大家熟悉度很高的照片。”迈克翻出一张一群正放学回家的孩子站在马路转角“观察”他的照片。由于没有路牌、门牌,大家很快讨论起来。“很可能是当时的东大名路。”在北外滩区域居住多年的郭奇章说着,回忆了当时的街道景致,还展示了最近他拍的北外滩的照片,这里已经矗立起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、网红酒店W酒店等。
“这张是在天津拍的,这个楼我们去天津旅游拍过”“这应该是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拍的,图上的‘中国照相馆’就开在那”……现场,大家还从个人经验出发,为几张影集中标注摄于上海的照片“纠错”。这让迈克很感动也很感喟,“我的照片能与大家的经历链接起来,帮助大家想起更多自己的故事,这对我们都是幸运的事”。
找寻被拍者
迈克将1980年拍下的“求抱抱”小男孩照片做成徽章。 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
走在路上,迈克看到孩子就“走不动道”,常常是做个鬼脸引逗他们后,拍下照片。他还将1980年在北京拍摄的一个“求抱抱”小男孩的照片做成徽章,送给他在市民驿站、社区食堂、马路上遇见的陌生人,并送上一句“很高兴遇见你”。
迈克说,这两年因为推荐影集、办展等频繁来到上海。得益于免签政策持续扩容带来的便利,去年至今他已经13次来到上海。在这里,他印象最深的不是陆家嘴、西岸、北外滩等“都市新秀”的迅速崛起,也不是人们生活翻天覆地的改变,而是国人没有变化的质朴。就像老人、孩子接受他的徽章后,总是尽可能用英语说“谢谢”,与他握手、拥抱。“你朝着他们微笑,他们仍然报以微笑,就像45年前一样。”他说。
迈克与居民、北外滩街道互赠礼物。 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
有意思的是,影集出版后,他通过网络与1980年所拍的2名北京被拍者建立了联系。其中一名女孩居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,他甚至有冲动去当地办一场展,“让更多人看看当时的中国、今天的中国”。他也希望通过参与活动找到更多的孩子,想听听他们现在的故事。在他看来,这些孩子是最早一批随着改革开放长大的孩子牛宝宝,其中很多人参与了中国的建设。“是他们帮助这个国家成为今天的大国,找到他们不仅对我很重要,对中国也很重要”。
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